
导语:作为我八路军的第一场大胜,平型关大捷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这场由115师师长林彪所指挥的大战,在策划前和指挥中,带有非常明确地个人色彩。它充分展示了林彪的谨慎和临场发挥能力,以及对于战争细节的把控能力。
1937年8月22日,我党在陕北洛川的马家村召开了一次会议,此次会议明确了我军的抗战路线。
当时很多将领都表示,可以用此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运动战法与日寇作战,林彪也支持这样的想法,然而毛主席却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。
在毛主席看来,日军的战斗力比起昔日的国军要更为强大,我军与日军之间在后勤补给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,如果继续照搬过去的经验将难以持续作战。
因此,毛主席认为我军要开展山地游击战,充分发动群众,并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准备持久抗战。
洛川会议旧址
当时,日军一路从华北平原打到了山西境内,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日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。
为了能够击退敌军,阎锡山一连发了几封电报向我军求援。
在这个关键的时刻,毛主席在会议上定下了采取山地游击战的策略,在有利条件下再进行运动战的方针。
于是在8月25日洛川会议结束之后,林彪就带领115师奔赴战场。
当时日军的东条英机和板垣征四郎,分别率领两支部队进攻山西。
东条英机在晋北的雁门关南下,板垣征四郎则从平型关进行突破,打算用迂回包抄的方式歼灭山西的国军。
年轻的林彪
日军的计划被毛主席看破,为了避免我军也被敌人包围,毛主席制定了八路军三个主力师的行军路线。
与此同时,毛主席还强调了坚持山地游击战的原则,并要求三个师每天向总部汇报敌人的情况,以便军委总部作出及时的判断。
为了减缓日军的进军速度,总部下令让115师前往平型关阻击板垣征四郎的部队,并要求在9月23日之前抵达目的地。
其实林彪早在9月14日就到达了大寨镇,他来到平型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观察当地的地形。
看着眼前的崇山峻岭,林彪觉得这里是一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,于是他就向上级提出了打算集中所有兵力在平型关伏击敌军的想法。
林彪与毛主席
当时副师长聂荣臻正带领部队前往阜平进行群众工作,林彪让他立刻率领部队赶往平型关。
不久之后林彪就接到了总部的命令,要求115师在平型关以西阻击敌军,这时聂荣臻也率领部队马不停蹄的来到了大寨镇与林彪会面。
林彪一见面就表示,自己已经制定好了作战计划,对于此战他有八成的把握能够打赢,随后就开始对各部队进行部署。
到了计划原定的9月23日,林彪突然问了聂荣臻一个问题:“这是个大仗,我们打不打?”
眼看战役就要打响了,为何林彪会在这个时候问打不打?
这其实和我军的规定有关,因为洛川会议制定了一个原则——指挥员必须要向上级汇报作战计划。
平型关地形图
只有经过上级讨论同意过后,指挥员才能够执行作战计划,更何况这是八路军的第一次对日战役,更加需要由上级把关。
但是有的时候机会稍纵即逝,如果凡事要靠请示来打仗,那么极有可能会错过最合适的战机。
聂荣臻显然也听出了林彪的顾虑,然而大战在即军心不能动摇,于是立刻就鼓励道:“咱们要把握好战机,不用担心,只要这场仗好打,那就放开手去打好了。”
作为久经沙场的战将,林彪自然明白这个道理,他只是觉得我军对敌人还不够了解,因为林彪一直以来都不打没把握的仗。
林彪与聂荣臻
事实上直到战役结束之后,林彪才从缴获的文件中得知他的对手是日军最精锐的板垣师团。
面对林彪的担忧,聂荣臻再一次为他打气:“打仗没有不冒险的,既然有八成把握那就打!”
随后聂荣臻向林彪分析我军的优势,并判断此战对于我军极为有利。
听完聂荣臻的话,林彪心中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,随后115师就召开了一场动员大会。
聂荣臻在台上情绪十分激动,不断挥舞着拳头向众人喊话:“此战我们只许胜不许败,打个平手也不行,全国人民都在盼望着我们打出第一场胜仗!”
聂帅在台上讲话
有了聂荣臻的鼓舞,全军上下团结一心,誓要打赢我军的第一场战役。
然而林彪的担忧却是正确的,因为115师虽然是我军的头号部队,但从各方面实力来看都不如敌军。
时任686团长的李天佑后来回忆道,当时115师刚刚抵达前线的时候,有的战士还背着大刀。
因此林彪心里很清楚,以这样的装备水平和敌军打阵地战极为不现实,唯一取胜的方法就是打伏击战。
平型关的地形易守难攻,整体呈一个瓶子的形状,最适合用来打伏击。
而且平型关的战略价值极为重要,一旦此关失守,太原将完全暴露在敌军面前。
平型关大捷示意图
